劳动纠纷: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

2018-11-28 15:50


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的劳动关系中,由于双方代表利益的不同,难免产生劳动纠纷。而在纠纷处理问题上,明确劳动纠纷解决的法律依据,以期最大程度地公平解决劳动纠纷,是在现代法治社会中需要追寻的目标。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于劳动纠纷的解决问题,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纠纷处理法律依据。

一、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作为我国基本法律之一,是解决劳动纠纷的重要依据。我国目前施行的《劳动法》于2009年生效,包括总则及附则在内共有十三章。内容包括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常见的劳动纠纷内容包括薪资报酬、工伤赔偿、工作时间等问题,在《劳动法》中均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同时,《劳动法》在总则部分即对劳动者所应享有的权利给予了列举式的明确规定,在纠纷处理中,劳动者能够较为明确地对应自身遭受侵犯的具体权利类型,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对应的法律规定。

在劳动纠纷问题上,《劳动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还包括第十章劳动争议的内容。劳动争议主要明确了劳动纠纷处理的方式,为向申请劳动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不服仲裁之后向法院提起诉讼等。同时明确了在一系列的纠纷处理程序中,各项程序作出决定的不同法律效力问题,使得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处理劳动纠纷时有明确的机构申请,同时也有明确的程序可以遵循。因此,对于劳动纠纷处理,无论是劳动者抑或用人单位,必须将《劳动法》作为纠纷处理的重要法律依据。

二、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同样是发生劳动纠纷时纠纷处理的重要法律依据。不同于《劳动法》就劳动关系中所有相关问题的全面规定,《劳动合同法》聚焦于劳动关系建立的基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包括总则及附则在内共分为八章,分别为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特别规定、监督检查以及法律责任。劳动合同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基础,实践中劳动纠纷的发生有部分是由于劳动合同的缺失或者约定不明、合同内容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导致。因此,作为纠纷处理的重要依据,《劳动合同法》中对于合同内容的规定,作为劳动纠纷的法律依据十分必要。

三、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之其他法律法规

除了上述两个最重要的劳动纠纷解决的法律依据外,我国法律体系中涉及劳动问题的纠纷解决并不少见。主要的法律法规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在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的基本法律中均有所涉猎,在劳动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均可以作为相关的法律依据进行运用。

在劳动关系的建立及维系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法律规制的不断调整及平衡状态之中。劳动者由于自身势单力薄,在劳动纠纷解决中往往处于相对较为弱势的地位。因此,对于劳动者而言,准确掌握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维权意识,更好地处理劳动过程中遇到的相关纠纷大有裨益。

严正声明:本文章内容为佑碧艾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EB)原创作品,LEB对该作品享有全部著作权。欢迎转发,如需以任何形式转载请注明作品出处及标注作者(LEB)署名,违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推荐新闻
会员升级
会员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