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如何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2018-04-24 14:55


       近年来,中国频繁出现个人信息被泄露而导致恶性事件发生的报道,“130 万考研学生信息打包卖 15000 元”、“准大学生被骗,泄露公民信息必须严惩”及“清华老教授遭电信诈骗 1700 余万经过 ”等等新闻,还有日常生活中收到的垃圾短信、垃圾邮件以及接连不断的骚扰、诈骗电话,究竟这些人是怎么获得我们的信息的?我们的信息又是怎么被泄露出去的?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扰乱,公民的个人信息屡遭侵害,在宣扬大数据优势的时代下,如何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相信这是每个人都应当思考的问题。那么在这种背景下, 个人信息保护培训是否必要?答案不言自明。


       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概念,究竟法律上所称的“个人信息”包含哪些内容?简而言之的说,个人信息就是指能够识别个人或已被识别个人的各种各类的信息。比如:个人的住所地、从事行业、社交范围以及个人生日等等信息。那我们的个人信息又是通过什么渠道泄露出去的?目前在我国,存在大量的信息录入行业,不仅包括科、技、文、卫组织,还包括各类网站、培训机构、航空公司、酒店、网吧等。而且往往是以上内部人员对个人信息进行泄露,之前有新闻报道在一些贴吧网站上有公然标价出售考生个人信息的帖子,可以说我们的个人信息处于极度不安全的领域之内。

       我国现行阶段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立法上既零散又不统一,制度上既空洞又欠缺。而随着信息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个人信息权益将会面临严重威胁,实质权益可能受到侵害。在此松散结构下,接受个人信息保护培训对公民维护自己权益就非常有实践意义。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个人信息保护,事前预防措施往往要比事后救济更加重要,民众的法律意识决定了其受骗的可能性。作为信息来源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应当正确对待自己的信息,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要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并采取尽可能的保护措施。通过一系列研究表明,警惕性低、炫耀以及侥幸心理可能是个人信息泄露的一部分原因。现代社会中,人的活动往往被数字化,不管什么都用科技替代,在虚拟世界里随意展现自我,没有保留部分与人交往的警惕性。可能会有一些人为了彰显自己如何富有,将家里的所有情况全部发布在虚拟世界的网络里,比如收入、工作情况、拥有几套房子,家庭住址在哪里,个人照片等等,不胜枚举。再次,我们在生活当中总是喜欢网购,网购给大家带来了便利,所以经常会碰到一些钓鱼网站,一些问题链接,还有诈骗电话、诈骗短信。这些情况的出现大部分是由于人们喜欢贪图小便宜,经常有些人通过扫一扫加微信、登记身份证号等信息盗取你的信息,从而知道你的银行卡等信息,不仅给你带来金钱损失,也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

       作为可能受到侵害的对象,信息主体应当积极管理和保护个人信息。这是一种能够减少经济成本获得最佳效果的一种方式。可是就目前的状况看,公民的信息保护意识过于薄弱,信息泄露屡有发生,因此,我们除了提高自身权利意识,还必须呼吁身边的人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同时在面对侵害时能积极阻止。对于行政机关而言,行政机关应当要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尽可能使用其他办法,利用多种宣传手法,例如微博、微信等途径,通过这些简单、直观、生动的方式让群众知道泄露、侵害个人信息应该承担怎样的后果。

       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不应被洪流所洗脑,应当时刻保持清醒,警惕周围可能产生的所有危险。个人信息安全与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个人信息保护培训也在旨在传播法律知识、提高受众的法律意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新闻
会员升级
会员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