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6 17:13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显示,每年全球约有2.7亿个伤亡和非伤亡职业事故,约1.6亿作业人员遭受职业病伤害。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对于职业病问题都应当提起警惕,用人单位要采取体系化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而劳动者则应准确获悉工作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以及如何获得相应的法律保护。
对于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主要包括12项。一,健康保障义务。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二,职业卫生管理义务,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三,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义务。四,危害申报和报告义务。五,危害检测义务。六,危害告知义务。七,培训教育义务,用人单位应当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八,健康监护义务。九,事故处理义务。十,特殊劳动者保护义务。十一,举证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十二,承担相关费用义务。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而判断是否是职业病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劳动者所得的疾病必须是经过诊断程序确诊的所得疾病,其次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目录》确定的疾病。我国法定的职业病共10大类,具体包含有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
在签订劳动合同前,用人单位有义务告知劳动者工作岗位存在危险。而如果企业并未事先告诉劳动者可能存在的风险,故意隐瞒的,劳动者在入职后得知从事的职业对人体健康有很大伤害的,劳动者有权主张劳动合同无效,并要求企业赔偿损失。在入职后如果患职业病,劳动者应当进行职业病诊断。用人单位有义务提供职业病诊断所需要资料的,如果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职业病诊断所需要资料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以依法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提供。《职业病防治法》第58条规定了职业病病人在享受工伤待遇后,仍可向用人单位主张民事赔偿。
以上为今天劳动法培训分享的内容,希望对各位有所助益。
严正声明:本文章内容为佑碧艾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EB)原创作品,LEB对该作品享有全部著作权。欢迎转发,如需以任何形式转载请注明作品出处及标注作者(LEB)署名,违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 2025-04-01 10:51]
[ 2025-03-12 17:08]
[ 2025-03-10 16:32]
[ 2025-02-12 17:57]
[ 2024-07-11 13:41]
[ 2022-02-28 15:22]
[ 2023-04-28 10:00]
[ 2023-04-25 10:00]